大家的心里是不是和我有同样的疑惑,为什么上到高中之后,课本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呢? 反正在咱们上学的时候是不存在这种情况的,但是新课标改革之后,高中的课本确实是分为了必修和选修两种,奇怪的是选修不代表高考不考,不代表可以不学。

新的高中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引起了很多人的疑惑,为什么要将课本分为必修和选修呢?在我们上学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设置。然而,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推进,高中课本的分为必修和选修已成为现实。不过奇怪的是,选修课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参加高考,也不代表可以不学习。

选修课是高考的必考科目,因此也被称为选择性必修。尤其是语文、数学和英语这三门科目,因为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这些考试,所以选修和必修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。这导致教科书的数量变得杂乱无章,学生们需要学习两三本书来备考。官方规定必修课程具有重要性,占高考考试比重较大,而选修课程则被视为兴趣培养和额外辅导,其在高考考试中的比重不大,有可能考到,也有可能不考到,但所涉及的知识绝对不会超出教学大纲。然而,根据近年的试卷分析来看,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,高考都会考,并且基本上必修科目的考试占比为60%,选修科目的考试占比为40%。如果不学选修科目,就无法及格,更别说考上大学了。

除了语文和英语之外,其他科目的考试内容大概有60%来自必修课程,40%来自选修课程。如果是选考科目,高中二年级后就不再需要学习选修课程,因为毕业水平考试只考必修内容。这样能稍微减轻一些压力,而高考中的选考科目还是要学习其选修内容。

我认为语文、数学和外语这三门科目没有必要进行选修和必修的区分。既然都要考,都要学,就应该统一教材,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备考。而在高考的六门学科中区分选修和必修科目则是有必要的,大家觉得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