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熹和他的弟子刘清之是合编了《小学》这本书。这是一部反映儒家思想的著作,内外两篇共六卷,主要包括立教、明伦、敬身和鉴古等内容。朱熹曾经说过:“初学的人应该看《小学》,这本书教人做人的样子。”这本书宣扬孔孟之道,强调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基本理念。虽然其中存在需要批判的瑕疵,但也有值得继承的优秀成分,比如注重品德、自我节制、发愤立志等。朱熹在书中留下序言,强调《小学》的重要性,并且希望年幼的孩子能够学习这些道德准则。

明伦第二

孟子曾说过:“设立学校教育,其目的就是要让人们明白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。”他参考圣贤的经典,总结了这些道德原则,并将其传授给学生们。

父子之亲

清晨,从内到外,鸡开始啼叫,人们开始盥洗漱口,整理衣服,叠好枕簟,打扫室内外和庭院,铺设席子,各自忙着做自己的事情。

请问何来的乡里? 长者将坐,请问何位的足? 年轻人端床让坐,仆人举几,叠收席子和垫褥,搭折衾被,整理枕头,叠起褥子收存之。父母舅姑的衣物被褥坐垫枕几,不传给他人;杖履等物,只能虔诚对待,不敢靠近;容器食器,非掌管者不敢使用;食物饮品,若非主人,不敢轻易享用。

《曲礼》中说:作为一个人的礼仪,冬天要保暖,夏天要清爽,晚上要安定,早晨要检点。外出必须告知,回来必须面对。游览的地方要有固定的,学习的事情要有专业。要经常说话,不可随便称呼长者。

《礼记》中有这样的描述:对父母有深厚的爱意的孝子,一定性情和睦;性情和睦的孝子,一定面带笑容;面带笑容的孝子,一定温文尔雅。孝子应该像把握珍宝、像举重若轻一样,心中充满虔诚之意,唯恐有所不及,相形之下不足以满足。过于严厉、威风凛凛,不是孝顺父母的表现方式。

《曲礼》中提到,作为人子的人,不应该总是占据主要的位置,坐在正中的席位,行走在正中的道路,或者站在正中的门前。在用餐时不要以吃得最多为目标,在祭祀时也不要过于注重礼仪。要懂得倾听无声之音,观察无形之物。不要随意攀登高处,不要轻易涉足危险深渊。不要轻率挑剔,也不要轻浮嘲笑。

孔子说过:“父母在世时,不要远行;如果一定要旅行,就要有明确的目的地和计划。”

《曲礼》曰:父母存,不许友以死。

父母之在,不敢自私其身,也不敢独揽其财,是为向民示孝道有长幼之序。父母之存,奉献不足以及车马,是为向民昭示不可妄为。

《曲礼》中讲到:当父亲召唤时,不要敷衍应答;当老师召唤时,也不要敷衍应答。要恭敬地站起来。

与尊长交谈时要遵循一定的礼节。开始时要先正视对方的面,接着可以稍微看一下对方的身体,最后再回到正视面对。不要频繁地改变眼神。大家都应该遵循这样的礼仪。如果对方是自己的父亲,那么可以稍微移动视线,但不要盯着他的脸,也不要低头盯着他的腰带。如果父亲不说话,站着时要看着他的脚,坐下时要看着他的膝盖。

根据《礼记》的内容,这段文字强调了对父母的孝顺与尊重。当父亲呼唤时,即便表示同意也不立刻答应;当父亲在手中拿着器物时,要主动接过去;当父亲递食时,要接过来;当父亲走动时,要跟随但不急迫。对待年长的亲人,要遵循他们的习惯,不随意改变或超越。当父母去世后,虽然无法再与他们共享食物与饮料,但还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手或口留下的气息。

曾子在《论语》中曾说:孝顺的子女养老应当让老人心情愉快,不违背他们的意愿;让他们听觉视觉愉悦,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,提供忠诚的饮食照料。因为父母所爱的人,也要去爱,父母所尊敬的人,也要尊敬。对待家中的犬马也应该如此。更何况对待其他人呢?

曾子曰:父母爱你,你要感到快乐并且永远记得;父母厌恶你,你要感到畏惧但不要抱怨。当父母犯错时,要劝告而不违抗。

《内则》中提到了父母有过时的处理方式,主张在父母犯错时要保持谦和和尊敬的态度,并用柔和的语气进行规劝。如果规劝没有起作用,便要加倍尊敬和表现出更多孝心。若能说服,就再次规劝;若不能说服,与其得罪于父老乡亲,还不如继续规劝。当父母发怒并动手伤害时,即使心中懊恼,也要表现出更多的尊敬和孝心。

父母有疾,孝子应该不懈地照料,关怀,陪伴父母,尽心尽力照顾他们的生活和身体,让他们得到最好的照顾和关爱。

《内则》指出:即使父母已经去世,我们应该做善事,想着能为父母留下良好的名声和美好的遗产,这必定会有好结果;如果做了坏事,想着给父母带来羞辱,那必然不会有好结果。

《祭义》中有这样的句子:“霜露既降,君子履之,必有凄怆之心,非其寒之谓也。”这句话意味着即使面对寒霜露水,君子也会有悲哀之情,不只是因为寒冷。另一句:“春,雨露既濡,君子履之,必有怵惕之心。如将见之。”这句话暗示着即使是春天的雨露,君子也会心存戒备之情。

祭祀时,君子必须亲自参与,如果有特殊原因不能亲自参与,那么可以派人代为进行。

《曲礼》中的一句话是:“君子虽贫,不粥祭器。虽寒,不衣祭服。为宫室,不斩于丘木。”

孔子曾说过:“父母生育子女,没有比这更伟大的事情了。君王亲自接见,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。因此,不爱自己的父母而爱别人的人被称为不孝;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人被称为不顺从礼仪。”

敬父母之道,居则致其尊重,养则致其快乐,病则致其关怀,丧则致其悲伤,祭则致其庄严。这五者都备齐了,才能算是孝顺父母。孝顺父母者,处高位不骄傲,处低位不混乱,处丑位不争执。处高位而骄傲,将会失去尊严,处下位而混乱,将遭受惩罚,处丑位而争执,则会引发战争。这三者不去除,即便每日用三牲之饭献养父母,也算不上是孝顺。

孟子曾经说过:“世俗所谓的不孝有五种表现:一是懒惰到四肢不奋,不顾父母的养育;二是沉迷赌博和酗酒,不顾父母的养育;三是贪恋财物,忽略对父母的养育;四是陶醉于耳目之欲,让父母受辱;五是好斗残忍,危及父母的安全。”

曾子曰:身为父母的继承者,能否不尊敬地行使父母留下的遗体呢?居住不庄重,就不孝道;对君王不忠诚,也不孝道;在官场不恭敬,同样不孝道;对朋友不诚信,也不孝道;在战场上没有勇气,同样也不孝道。这五者不得贯通,就会给亲人带来痛苦。敢问能不尊敬吗?

孔子曰:五刑是对犯罪者的惩罚,但其中没有比不孝更严重的罪过了。

君臣之义

《礼记》中记载着:“前往公共场所,应宣布宿齐戒,入外室卧室,进行沐浴。史官进献象征权杖。拿着文书,思考侍奉君命。穿戴整齐后,端正仪容,端坐观察观察,等待玉声示意,然后才能离开。”

使者代表君主出使时,一旦接到任务,便不得在家中停留。君主的命令一到达,主人就会出来向使者致敬。使者离开时,主人也会跪拜送至门外。若主人派人前往见君,他们必须穿上朝服并接受使命。使者回来时,则会到门外迎接,并在下堂受命。

《论语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“君召使摈,色勃如也,足躩如也。揖所与立,左右手,衣前后,襜如也。趋进,翼如也。宾退必复命曰:‘宾不顾矣。’”

君赐车马,乘以表示感谢;赐衣服,穿以表示感谢。如果君未有命,就不敢乘坐或穿着。

《论语》中说道:“君赐食,必要端坐先尝。君赐腥,必须煮熟后才献上。君赐生,必须加以保养。”

君命召,不俟驾行矣。

孔子在《论语》中说过:“君子应该尽心尽力为君主服务,思考事情时要尽忠尽力,处理己过时要谦虚修正,以便顺应正义美好的事物,匡救邪恶的事物。因此,上下之间能相亲相爱。”

以礼使臣,以忠事君。

大臣应当以忠诚之道侍奉君主,若无法忠诚侍奉,则宜退隐止步。

子路向孔子请教,孔子说:“不要欺骗别人,也不要冒犯他人。”

我是否可以为君效力呢?未得到的时候,渴望得到;得到后,又担心失去。一旦担心失去,就会变得顾虑重重。

孟子说过:“对君子进行责难而仍保持谦逊称之为恭,展示美好并排斥邪恶称之为敬,我不会称吾君为贼。”

官守者,如不称职,则应被罢免;言责者,如无理由,则也应消失。

夫妇之别

《士昏礼》中记载着父母对子女的嘱咐和交代:父亲送别女儿时,吩咐她要尊敬对待丈夫,履行家族的事务,并勉励她要敬重丈夫,尊敬先祖的传承,且要尽力承担作为家族继承者的责任。女儿答应:“遵从您的吩咐,只怕不能如您所望,我定不敢忘记您的命令。”而父亲送别儿子时,则要求他尊敬对待妻子,时刻不忘父亲的嘱托。母亲则在女儿结婚之际亲手给她系上婚衣,并要求她尊敬对待丈夫,时刻不违背丈夫的命令;门内女性则在女儿嫁出时,用鞭绳系送女儿,重申父母的嘱咐,要求她要尊重聆听父母的话语,时刻不误搦,认真对待婚姻生活。

孔子在《论语》中有一段关于妇女德行的论述,强调了妇女在家庭中的从属和守规矩的重要性。他指出女性应该尊重三从之道,即在家从父,出嫁从夫,丧夫从子,不可有私行。他要求女性不要出门,只需在厨房照顾家务。并且规定妇女不能远离家门,以便于日后追随丧礼。此外,孔子还明确了妇女不应该选择某些不良的家世和个人品行。同时,他还强调了妇女在不同情况下应该作何取舍和离去的规范。

请以“孔子关于女性德行的论述”为题,重新创作这段内容。

长幼之序

孟子说过:当孩提之童时,无不懂得爱自己的父母;长大后,无不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。

遵循长者的意愿而行动的人被称为弟。不顾长者意愿擅自行动的人则不被称为弟。

《曲礼》中说:看到父亲端坐,不敢说他进也不敢前进,不敢说他退也不敢后退。不问他也不敢回答。

当一个人的年纪是另一个人的两倍时,他就应该尊敬对方如同父亲;当年纪比对方大十岁时,他就应该尊敬对方如同兄长;当年纪比对方大五岁时,他就应该尊重对方如同同辈朋友。

跟随长者时,必须拿几根手杖跟着他。长者问道,不肯让而回答,是不礼貌的举止。

于先生重视礼节,不会在路上和人随意交谈。当遇到先生时,会迅速靠近并站立拱手。在先生讲话时,会作出回应;如果先生不与之言,则会快速后退。跟随长者上山,则会顺着长者所看的方向。

与长者结盟,就是和长者握手。若召见而拿着剑,就要谨言慎行。

在处理长者的粪便时,必须在簸箕上加上帚子,用衣袖来拂去,以免灰尘飞扬到长者身上,然后再用簸箕清理粪便。

请随意,不必拘谨。调整衣裳,使之整齐。不要拨弄衣服,也不要踢蹬脚步。在先生或书籍、乐器面前,端坐而移动,注意不要超出规矩。坐下时一定要安静,并保持端正的仪态。不要轻易打断长者的发言,也不要说话。保持端正的神情,倾听时要恭敬,不要随意评论,也不要随声附和。必须要效法古人的行为,称颂先王的德行。

坐在老师面前,老师问问题,我必定回答。如果有事情要办就起身去做,如果有需要学习的就起身去学。

待客时不应呵斥狗,也不要在饭桌上吐痰。作为侍奉君子的人,当君子打哈欠、脱鞋看日子太早时,侍奉之人应该请求离开。

坐在贵人身旁,贵人问起更多问题时,便站起来回答。

在与有德行的人相处时,如果有人请求讲一些私事,就会说:“请稍候片刻,我希望有机会再见。”然后左右侍从会离开一段时间等待。

长者赏赐,年幼者和贫贱者都不敢推辞。

虽然是年长之人,也不推辞。偶尔坐在一起,也不推辞。

不管对方是谁,都要面向他并且和他交谈,这是不符合礼节的。

《少仪》中描述的是尊长者超越自己的身份地位,不敢询问他们的年龄,并严肃地尊重他们的命令。在公共场合遇到尊长,则正襟而立,不会主动邀请他们前往自己的地方。在他们坐下时,会自觉不握乐器、不在地上划画、手不乱动、不跷脚。休息时则坐得端正。如若在射箭时侍立,便要把箭束好;在投壶时侍立,便要帮忙扶着壶。若胜了比赛,则回去洗浴再向他们请示。

《王制》中提到了一些行为规范,比如父亲和儿子一起行动,兄弟们形成队列行走,并且朋友之间不要相互越位。还强调了责任的分配原则,轻责任可以合并,重责任需要分担。老年人应该有体面的行动和生活,不应该只是名义上的老人。

《论语》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乡里人们在喝酒时,如果有人拿着杖就走,那就是该走了。”

朋友之交

曾子说过:“君子通过文章结交朋友,通过朋友辅助修养仁德。”

孔子说:朋友之间要亲密无间,兄弟间要和睦相处。

孟子说:“责备善人,是朋友之道。”

子贡向他的朋友请教,孔子告诉他:“对他忠诚地提出建议并引导他走向善的道路,如果他不接受,那就停止劝说,不要让自己受辱。”

友谅、友直、多闻,是益友;便佞、善柔、便辟,是损友。友直是指可以坦率直言,友谅是指宽容体谅,友多闻是指博闻多识,这样的朋友可以给人带来益处;而便辟指吹毛求疵,善柔指虚情假意,便佞指空泛虚浮,这样的朋友则会给人带来损害。因此,益友和损友的特征正好相反。

孟子说过:“不应该因为他的地位高而交朋友,也不应该因为他的身份显赫而交朋友,更不应该因为他是自己的兄弟而交朋友。真正的朋友,是因为他的品德才成为朋友,而不是因为这些外在条件。”

《曲礼》中提到:“君子不尽人之欢,不竭人之忠,以全交也。”

主人不问,客不先举。

通论

孔子说过:君子应该尽孝敬的事亲,所以忠诚可以传达给君主;要尽到兄弟之间的义务,所以顺从可以传达给长者;要善于家庭管理,所以治理之道可以传达给官方。因此,内心修行完善,名声就会流芳后世。

七人争天子之臣,虽无道不失天下;五人争诸侯之臣,虽无道不失其国;三人争大夫之臣,虽无道不失其家;士争友则不离令名,父争子则不陷不义。

《礼记》中的这段文字强调了在不同关系中对待亲人、君主和师长应有的不同态度和行为规范。对待亲人应有隐而无犯,对待君主应有犯而无隐,对待师长则是无犯无隐。

在这段文字中,它对于亲人、君主和师长的待遇和行为有着明确的规定。对待亲人应该有所保留,对待君主应该坦率直言,而对待师长则应该无所隐瞒。

晏子说过:“君王下令而臣子顺从,父亲慈爱孩子,孩子孝顺父母,兄长爱护弟弟尊敬兄长,丈夫和睦待妻子,妻子柔顺体贴,姑母慈祥,妇女顺从,这些都是体现礼节的美好事物。”

曾子曾经说过:“不亲近亲戚,就不敢在外面交际;不亲近身边的人,就不敢求助陌生人;不认真对待小事,就不敢发表大事。因此,人生百年之中,会有疾病,有年幼,所以君子要提前关心无法挽回的事。亲戚一旦失去,即使想孝顺,又能怎么办?年纪渐长,即使想孝顺尊敬,也能如何?因此,孝顺有时候来不及,尊敬有时候来不及,这就是所谓的道理了。”

官职因为懒惰而未能晋升,健康因为年少时的疏忽而受到影响,灾祸因为懈怠而产生,孝道因为对待妻子不当而变弱。总结这四条,谨慎对待结束就好比对待开始一样。古诗中说:“没有不起初的事情,很少能够有好的结果。”

荀子说过:“人有三种不祥的行为。一是幼年时不肯尊敬长辈,二是身份低贱却不虚心向高贵者学习,三是没有才德却不愿意虚心向有德行的人学习。这便是人的三种不祥行为。”

辩说无用,观察不急,放弃却不加以处理。君臣之之义,父子之亲,夫妇之情,皆需要不断沟通与协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