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初中教师教师资格考试中,《观沧海》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程内容,这篇诗歌选自曹操的诗《步出夏门行》的第一章,通过壮阔的描写,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大的政治理想。这首诗歌整体风格是苍凉慷慨,也是“建安风骨”的代表作之一。中公教师考试研究院为备考学员提供了较为详尽的教学设计,以供参考。

一、教学目标

能够准确、流畅并且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,真正地传达出诗歌的韵味和情感。

通过朗诵、小组讨论诗歌内容,以及通过联想等方法,感悟诗歌的韵味。

感受诗人雄心勃勃、雄心壮志的气魄,以及其宏大的政治抱负,提高对诗歌的阅读能力。

二、教学重难点

重点: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来深刻理解诗歌内容。

挑战:理解诗人的抱负和政治雄心,提高阅读诗歌的能力。

三、教学方法

朗读法、问答法、小组讨论法、多媒体辅助法,是常见的教学方法。朗读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,问答法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,小组讨论法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,多媒体辅助法可以通过图片、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提高教学效果。

四、教学过程

(一)导入新课

在课前,播放了《三国演义》中曹操煮酒论英雄的片段,同学们,对曹操有怎样的印象呢?(学生举手自由回答) 得到很多同学的参与后,老师继续引导说: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曹操的诗歌,通过这首诗来了解历史上的曹操是怎样的人。请大家打开课本,大声朗读诗歌。(板书标题)

(二)整体感知

学生可以根据书下的注解,自由地朗读课文,并尝试理清诗歌的内容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关键的字词,比如“临”可以表示到达或登上,“澹澹”可以描述水波荡漾的样子,“星汉”指的是星河。然后进行相应的指导。

这是关于曹操诗《步出夏门行》第一章的资料。在东汉建安十二年(207)的秋天,曹操在征讨乌桓时曾路经夏门。他后来击败了乌桓和袁绍的残余势力,统一了北方。此诗的最后两句在《步出夏门行》的每一章末尾都有,应为当时使用的合乐时所加的套语,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。

播放录音进行朗读,学生闭上眼睛,尝试通过声音想象诗歌中描述的景象。同时关注诗歌中的音调变化和停顿,思考诗歌中描绘的景物和它们的特点。

诗歌中出现了碣石、大海、山岛、树木、百草、秋风、波涛、日月、星河等壮阔肃穆的景物。

(三)深入研读

小组内的成员相互朗读这首诗歌,并讨论其中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。

明确:

站在悬崖边上俯瞰着茫茫大海,享受着海风拂面的清凉。

这一部分描述了大海的宁静和汹涌的景象。在“水何澹澹”的部分,描述了海水的宁静之美,而“洪波涌起”的部分则展现了海浪汹涌的场景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第三层的描绘展现了大海庄严壮阔的气势,其中蕴含着日、月、星辰的力量。

全班齐读前两句,并举手回答,是教室里老师布置的一个活动。老师先让全班同学一起读出教材中的前两句,然后学生可以举手回答问题或者分享自己对前两句的理解。这个活动的作用是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,提高课堂氛围,同时也可以检验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情况。

策马东来,登上碣石上,远眺着壮观的大海。这种直率的陈述方式赋予了全文壮阔浩瀚的基调。

学生举手朗读“水何澹澹”至“洪波涌起”,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来回答问题:“请发挥自己的想象,描述一下这几句诗的内容。这几句诗用了怎样的手法?”

(重新创作后的内容)

海的辽阔浩渺,波涛汹涌澎湃,山岛屹立,茂密的树木繁盛生长,百草青翠美丽。在萧瑟微凉的秋风中,大海起伏着无边无际的巨浪。

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,通过波涛汹涌澎湃的描写展现了大海动态的景象,而远处山岛的静态描写则展示了大海周围的宁静景象。动态和静态的景象相互映衬,表现出了大海的壮观和威严。作者将描写从草木转向“洪波”,再次回到动态场景,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。这一层全是写实景。

作者在最后的几句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。通过对比大海的辽阔和浩瀚与人类的渺小和有限,表达了大海的无穷壮阔。作者运用了这种手法,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大海的无比伟大与神秘。

至于大海的特点,它是广阔无垠的,蕴藏着无尽的能量和生命。海水的变幻莫测、波涛汹涌,展现了大海的威严和壮美。同时,大海也是蕴含着无数生物的家园,承载着生命的奇迹。在诗中描述的大海,给人一种既庄严又神秘的感觉,让人不禁感到敬畏。

可以明显地看出,诗句通过使用两个“若”字,构建了一幅虚构的景象,与前面描绘景色的句子形成了虚实结合。通过独特的想象来展现大海吞吐日、月、星辰的气势。【板书:虚实结合】

从全诗来看,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着崇高的情感和深沉的感悟,对自然、人生和宇宙的探索和思考。

诗人在这首诗中首先描述了广阔无垠的大海以及周围的景象,展现了自己内心的辽阔和包容;而后面的部分则使用了虚写的手法,以“日月之行”来描绘大海,增加了更多的想象和发展的空间,更加突显了大海的包容和广阔,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。

(四)拓展延伸

《短歌行》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,描写了人生短暂,世事无常的主题。而诗人所处的时代正是唐代的盛世,因此可以理解为诗人在诗中借助富有哲理的文字,对盛世的反思和忧虑。

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,他是东汉末年乱世的重要人物。曹操以其睿智、果断、冷静和勇敢而著称,但也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。他机智过人,善于用兵,善于设计战略,而且在政治上也有过不俗的表现。然而,他也因为残酷的手段和极端的权力欲望而备受争议,这使得他在后世的形象复杂多变。

在这首诗诞生之际,诗人正值事业巅峰。北方群雄已被他征服,乌桓和袁绍的残部也被击溃,消除了北方统一的隐患;此时,利用强大兵力消灭南方割据势力,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。

曹操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,展现出了宏大的抱负和非常宽广的胸怀。

(五)小结作业

总结:本篇文字通过结合动与静、虚与实的手法,生动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雄伟的政治抱负。

这首诗描述了大自然中秋天的美丽景色,通过描绘树叶纷纷落下、蓝天与明月相映成趣等场景,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。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。作者可能在欣赏这些美景的同时,心中感慨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美好,借此来反思人生的意义和真谛。

在作者笔下,秋天的景色生动而美丽,正如他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期待。树叶纷纷落下,明月高悬,这些美景让人感受到岁月的静好和生命的延续。作者也可能在这些景色中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和逝去的岁月,让人产生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。

在欣赏诗中所描绘的秋景时,作者的内心可能会产生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慨,这些美丽的景色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宝贵。或许作者在写这首诗时,正借此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,也让人深思生活的意义和真谛。

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和生命的美好,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。同时,也让人产生对生活意义和真实的反思和深思。

五、板书设计

见下图

六、教学反思

在进行教学前,有必要安排课前预习的内容,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,减少其对课文的陌生感。此外,对于一些重要的诗句,也应提供一些背景常识作为学生理解的基础,以此来帮助掌控课堂的节奏。